汪顺清 官方网站

http://wangshunqing.zxart.cn/

汪顺清

汪顺清

粉丝:19791

作品总数: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汪顺清,号砚君,1974年生,婺源人,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代...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更多>>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汪顺清:结缘龙尾砚


/ 斯睿

 

走进江西婺源江湾小镇徽式建筑群中的砚君楼,那一方方山水砚中凝怡然情趣于纹理之中的雕琢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这砚君楼的主人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特邀龙尾砚制砚名家唯一代表、中华传统工艺大师汪顺清。

 

1974年,汪顺清出生在江西婺源大畈的偏僻小山村。村子位于皖、浙、赣交界处,背靠的龙尾山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产地,故歙砚又有龙尾砚之称。

 

汪顺清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常像个巧手的小姑娘,把家里的门窗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学校里的美术课更成了他施展自己的舞台。身在砚乡,儿时的汪顺清却并不知道砚为何物。小学三年级那年,刚刚十岁的小顺清在学校的一次春游中认识了砚。那天,天上下着小雨,路边塌方的山石堆在一起,远远地望去,许多石头晶莹光亮。小顺清和同学们好奇地跑过去,每个人都捡了几块带回家里。直到后来,听老师说起时,才知道那些石头原来就是做砚用的老坑石料。


汪顺清作品《徽州人家》 

 

20世纪90年代,在江西婺源的大山里,生活还很艰苦。1989年初中毕业后,家里再没有富余的钱供汪顺清继续上学,他不得不走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

 

那时,山里的农民想挣点钱是要拼体力的,到小作坊里做工、进大山里砍柴。年少体弱的汪顺清也想为家里的生活尽一份力,但他只有自己的特长——绘画,于是,母亲为他选择了去砚台厂学习制砚。

 

第二年,学徒期一满,汪顺清便迫不及待地离开砚台厂自己做起来。起初,他和同学一起步行二十多公里的山路去砚山的芙蓉溪里捡石头,然后兴高采烈地背着这些自认为很好的石头回到家里雕刻,再背到屯溪老街上去卖。

 

屯溪老街,是一条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街。街上的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汪顺清带了二十几块砚到屯溪老街,挨着门地向店家推销。他把自己雕好的砚拿出来,一排排码在地上,等着老板挑选。老板们看着汪顺清年龄小,又刚刚出道,在砚石选材、雕刻工艺以及销售手段上都还太稚嫩,一个个端着老板的架子,用脚将砚踢来踢去,还一脸不屑地说:“你做出来的砚就那么几个图案,没得选择,卖不出去的。”结果,他带到屯溪老街上的那二十几块砚卖了一个星期也没卖掉。就在回家的路上,17岁的汪顺清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很显然,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但又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

 

汪顺清作品《和为贵》 

 

待在家里,汪顺清一连几天不再翻山越岭去找石头,放下刻刀,就坐在家里苦思冥想。那几天,可以说是他最消沉的日子。然而,一看到年老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孝顺的汪顺清心情又开始沉重起来。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向母亲要了五十元钱,走上了去砚山的路。这一路,他没想别的,一门心思地想着怎样才能把砚刻好,卖出好价钱,帮父母买点儿化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开支问题。

 

一路想一路走,不知不觉爬过了一座座高山。当汪顺清站在最后一座山顶,抬起头向山下俯瞰时,一幅幅画面映入眼帘:绿的树,白的云,在绿树和白云之间袅袅升腾的炊烟……一筹莫展的汪顺清此时此刻茅塞顿开,如果把这一幅幅的山水画卷、田园风光移植到砚石雕刻上,那该多好啊!

 

汪顺清作品《源远流长》 

 

恰巧,那天到了砚山后,汪顺清还和往常一样去了朋友家。一进门,就看到朋友正在锯石头,于是两人聊了起来。朋友顺手拿了块锯好的眉纹石料给他看,石料质地光滑细腻,手感温润如玉,而且纹理清晰。汪顺清忍不住又去看其他未经打磨的石料,那些自然的、凹凸不平的表面有着一层金色的包浆,细看起来,像山、似水、生着树、浮着云……一瞬间,汪顺清看呆了,这不就是他在山顶上看到的一幅幅画面么,这不正是他苦思冥想一直想要的效果么。他迫不及待地让朋友放下锯石机,不要再打磨了,他把这些石料全部买了下来。

 

有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这一次的偶然发现,激发了汪顺清的灵感,激发了他对卵石仔料的雕刻欲望。从此,他开始了具有汪氏特色的山水砚的创作。

 

龙尾砚质地坚硬,纹理细密柔滑,且发墨而不伤笔。正如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所说:“歙溪龙尾旧坑,也有卵石,其质地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磨之无声,久用不损笔毫,并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等图像。歙砚质色、发墨皆优于众砚,与端砚并称,宋代苏轼、蔡襄曾作诗赞赏。”真正使一块石料产生艺术价值,自然石料本身的品质是一个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工的因材施艺、巧妙利用。

 

 

汪顺清作品《花开富贵》


“因材施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施艺者必须对石料的性能、特点、纹理有透彻的了解,不时地把玩、琢磨,日久生情后才能察人所不察,生发出与众不同的构想。此时,汪顺清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看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不久,他便在石料原有的天然形状基础上,把中国山水画的神韵融入到砚石的创作中,形成了一块块独具风采的砚形。这时,他雕刻的河卵石纹砚再拿到屯溪老街上去卖时,每次都被那些老板们一抢而光。更可笑的是,有一次为争抢一些仔砚,砚商们居然大打出手。这一下,在屯溪老街上汪顺清名声大噪,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汪顺清结识了许多各地的朋友。《徽学研究》杂志的主编特别赏识汪顺清,对他制作的砚爱不释手。在他的帮忙下,屯溪老街“新安朱子研究会”的门店给了汪顺清一个窗口,经营他创作的龙尾山水砚。同时,他还任命汪顺清为该研究会的常务理事。不久《黄山旅游》杂志,还有一些报纸、电视台相继对他作了相关报道。

 

开店经营加之一些社会活动,占去了汪顺清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他进行砚雕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他开始反思,刚刚开始的山水砚雕艺术绝不能放弃。不到一年时间,他辞去了这里的工作,重新走上山水砚雕的探索创作之路。

 

汪顺清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汪顺清逐步将自己的艺术构思巧妙地融合于自然天成,制作出来的龙尾砚的艺术品味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他又创作的《春江晚晴》入选《歙砚的鉴别和欣赏》中国名砚鉴赏丛书,得到了砚界人士的认可和称赞。更有趣的是,济南军区一位爱好收藏的首长在收藏了他的《溪山春晓》砚之后,喜不自禁,赠诗曰:梅妃喜砚眉不描,老街新妇弃红绡,低首垂髻细雕刻,春山孤舟泛墨涛。之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江西电视台等媒体对汪顺清其人其艺作了专题报道。他富有个性的优秀作品陆续入选了《中国石砚概观》、《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中国国礼研究与推荐》等书,并在2008年第四十三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在2007年第十九届、2010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文房四宝暨全国名师名砚展上获得两大金奖。

 

汪顺清作品《兰亭雅集》 

 

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顺清并不满足于得心应手的自我重复,更不止步于砚雕作品的国内外畅销,而是不断地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潜心研究和探索。他深知,方寸之间艺无止境。